锑星杂记

AlephAlpha 写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


  • 首页

  • 标签

  • 归档

  • 站点地图

  • 搜索

毛利语中化学元素的名称

发表于 2017-04-23 | 更新于 2019-05-11
简书搬运 果壳搬运 语言文字

原发于果壳 Today I Learned 小组。


毛利语是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的语言,属于南岛语系马来-波利尼西亚语族。

大部分语言里化学元素的名称,除了金银铜铁等少数几个元素,都是借自拉丁语或者英语。毛利语是个例外,他们用的是自己造的新词。

这些新词大多是由现有的词拼成的复合词,而且造词的办法有点像中国化学家造的那批汉字:气体元素都有hau(气体)这个前缀,而金属元素用的是konu(金属)这个前缀。

不过非气体的非金属元素没有统一的前缀。其中一些用的是pū——毛利语中“元素”一词(pūmotu)的第一个音节。比较特别的是碘:hautawa,直译为“紫气”。碘在常温下是固体,但容易升华成紫色气体。

阅读全文 »

DipDup

发表于 2017-01-20 | 更新于 2019-05-11
简书搬运 Esolang

在之前的《那些奇奇怪怪的编程语言》一文里,我介绍了 Esolang 的概念,以及几种 Esolang 的例子。当然,这种事情自己动手更有意思。于是我也设计了一种编程语言,叫做 DipDup。

DipDup 是一种基于堆栈的编程语言。它的设计参考了另外两种基于堆栈的编程语言:Underload 和 Joy。

Underload 是一种极简主义的编程语言,由 Ais523 设计于2006年。它只有七条指令(或者是八条,如果把列表也算作一种指令的话)。除了表示输出的S之外,都是一些简单的堆栈操作。Underload 是图灵完备的。如果你设计了一种基于堆栈的编程语言,想要证明它是图灵完备的,只需要用它实现一下 Underload 里的这些指令就行了。

Joy) 由 Manfred von Thun 设计于2001年。它不是 Esolang。除了基于堆栈(确切地说,是 Concatenative,这个词不知道怎么翻译)以外,它没有太多奇怪的地方,一门普通的编程语言该实现的功能它都有实现。不过 Manfred von Thun 设计这门语言主要是出于学术用途,实际使用的人不多。

阅读全文 »

触手

发表于 2017-01-01 | 更新于 2019-05-11
简书搬运 卅猫传说

注:当年想在卅猫传说的框架下写一点克苏鲁神话风格的东西,但只写了个开头……


乌图人信仰的一神教,崇拜一位独一的真神——赫屠鲁(Xtulu)。

随着乌图帝国的扩张,对赫屠鲁的信仰也被带到北土西方的每一个角落。使用各种不同语言的民族,用各种奇怪的发音来念诵赫屠鲁的名字。不同地区的艺术家也把赫屠鲁的形象描绘得千奇百怪。但有一点是不变的——触手。

赫屠鲁的下巴上有触手,这是经书上写明了的。经书上还写了,它用泥土捏出最早的人类的时候,用的不是锋利的双爪,而是触手;它掀起飓风与洪水的时候,用的不是背上的双翼,而是触手;甚至在操纵天上的星辰的时候,用的也是触手。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:它的每一根触手,对应着天上的一个星座;当群星处在正确的位置之时,赫屠鲁便会重返人间。

经书上也没有说清楚触手的数量,于是这成了教派纷争焦点:古老的三十六触手宗,新兴的七十二触手宗,帝国钦定的八十八触手宗,民间流传的一百触手宗,东方的一百零八触手宗,南土的八十一触手宗,被视为异端中的异端的一百三十七触手宗……

触手是从哪里来的?

北土出现过的其它神灵都没有触手。于是,神学家们宣称:这就是赫屠鲁是唯一的真神的证据,没有触手的都是伪神。

不信神的萨满们当然不会接受这种解释。乌图人来自北土的最南方,于是他们很自然地把目光落到比北土的最南方更南的地方——南土。


他们沿着乌图人扩张的历史,不难就追溯到了赫屠鲁信仰的源头——它来自于南土的一支渔民所信仰的海神。乌图人在与这些渔民的接触中接受了这个神灵,并把它与乌图人信仰的其它神灵的形象融合起来——它已变得面目全非,但经书上的一些故事还能在南土渔民的传说中找到原型;而且,它还保留着触手。

但是,这位个南土的海神的触手又是从哪里来的呢?这些渔民没有自己的文字,对自己民族的历史也语焉不详。萨满们只能猜测,海神的触手是来自于某种海洋生物——也许是章鱼,也许是水母,也有可能是龙——如果对龙须进行某种夸张,看起来确实很像触手。

但这一猜测很快就被推翻——随着北土人接触到南土更多的民族,他们发现了更多长着触手的神灵。这些民族的语言、文化和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,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接触,有些民族生活的环境里根本没有肉眼可见的任何长着触手的生物。这些神灵没有任何触手之外的共同点,甚至触手长的部位也各不相同。有的民族还同时信仰多位长有触手的神灵,并且相信,触手越多的神灵越强大。

北土的萨满和人类学家组成了一支探险队,决定深入南土深处,一探究竟。越是往南,他们发现了越多的触手神灵,神灵身上的触手也越来越多。崇拜的仪式变得越发诡异,神灵的形象也越发离奇,已经没有了任何人类和人们所熟悉的动物的特征。谁能想到,在南土的丛林里的一些与世隔绝的部落,在木头上雕刻出的粗糙的神像,却能远远超出北土最疯狂的艺术家的想象?

但探险队的成员一直没有把这些触手怪当成真实的存在。直到他们继续往南,在接近了南土的中心的地方发现了一种新的信仰形式——这里的人信仰的不是别的神灵,而是触手本身。而且,在当地人的宗教仪式上,探险队员们看到了活生生的触手。

(未完)

Rime 西里尔拼音输入方案

发表于 2016-10-06 | 更新于 2019-05-11
简书搬运 语言文字

这是我给 RIME 输入法弄的一个输入方案,通过西里尔字母来输入中文。采用的是俄罗斯汉学家 Пётр Иванович Кафаров (教名Palladius)设计的转写方案。使用前请背熟俄文键盘,但使用时不要将自己的键盘布局切换成俄文。

截图:

阅读全文 »

粤语西里尔字母转写方案

发表于 2016-10-06 | 更新于 2019-05-11
简书搬运 语言文字

这肯定不是世界上第一套粤语西里尔字母转写方案。俄文维基百科里就有一套现成的。虽然我不太喜欢那套方案,尤其不喜欢那个莫名其妙的冒号(:),但我自己设计的方案也未必比它更好。

转写的是香港语言学学会粤语拼音方案反映的这套粤语音系,即所谓“标准粤语”。和我为普通话设计的那套拼音方案一样,一个音位尽量只用一个字母来表示,避免用几个字母的组合来表示一个发音——这也是使用西里尔字母的语言的惯例。

同样,这也只是图个好玩,完全不考虑实用性。

以下的国际音标和例字均取自维基词条“香港语言学学会粤语拼音方案”,仅供参考。

阅读全文 »

那些奇奇怪怪的编程语言

发表于 2016-06-23 | 更新于 2019-05-11
简书搬运 Esolang

原发在十五言。现在十五言和果壳网一样,死了。


世界上的编程语言,按照其应用领域,可以粗略地分成三类。

有的语言是多面手,在很多不同的领域都能派上用场。这类编程语言叫 general-purpose language,简称 GPL。大家学过的编程语言很多都属于这一类,比如说 C,Java, Python。

有的语言专注于某一特定的领域,甚至只能用在特定的软件中。这类编程语言叫 domain-specific language,简称 DSL。典型的例子如 Game Maker Language,只用在一个叫 Game Maker 的游戏开发软件中。

有的语言则完全没什么卵用。它们设计出来根本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,而是为了搞笑,为了玩梗,为了开脑洞,为了证明某个概念,为了测试语言设计的界限,或者纯粹是为了让你没法好好编程……这些语言往往怪里怪气的,一看就不是正经的编程语言。

这就是 esoteric programming language。虽说也可以简称 EPL,但一般人不这样叫,而是取 esoteric 的前两个音节和 language 的第一个音节,叫它 esolang。

阅读全文 »

我也来设计一个拼音方案

发表于 2016-06-18 | 更新于 2019-05-11
简书搬运 语言文字

在知乎看到一个贴子,该贴楼主设计了一套汉语拼音方案,挺好玩的。

我也一直有自己设计一套拼音方案的想法。于是基于上个世纪30年代鞑靼语的Jaꞑalif字母表,设计了一套富有异域风情的拼音方案。

反正就是图个好玩,完全不考虑实用性。

阅读全文 »

10个惊艳的Mathematica单行代码

发表于 2016-05-28 | 更新于 2019-05-11
Mathematica 简书搬运

几年前兴起过一个“10个惊艳的XX单行代码”的潮流。始作俑者好象是Marcus Kazmierczak的《10 Scala One Liners to Impress Your Friends》,然后出现了各种其它语言的版本。

我不是编程工作者,现在才看到那些文章,跟风写了个Mathematica版。不过很多功能在Mathematica里都可以直接用一个函数搞定,看起来不是那么惊艳。

需要Mathematica 10.1以上的版本。

阅读全文 »

一个二维码

发表于 2016-05-20 | 更新于 2019-05-11
Mathematica 简书搬运

语言之墙

发表于 2016-03-30 | 更新于 2019-05-11
简书搬运 卅猫传说

魔法不过是一类特殊的语言。拦截魔法的结界,自然也能拦截一般的语言。这样的结界叫做“语言之墙”(gisgaja ŋulibama)。乌图语中“语言”(ŋuliba)和“魔法”(ŋulibu)只差一个字母,很多古典时期之后的方言更是取消了这个区别。对这些方言的使用者来说,语言之墙就是魔法之墙。

第一座大规模的语言之墙的建造者是安思陀罗帝国——它只是乌图帝国瓦解后冒出来的无数个大大小小的“帝国”之一,统治的疆域未曾达到过乌图帝国全盛时的五分之一,但它的财力已足以支撑起这么一个庞大的工程。

这座语言之墙建造在帝国北方的边境上,目的是防御北方的海盗。它不是用砖石砌成,而是用语言编制而成——确切地说,用的是诗歌。整座语言之墙就是一首长诗,也许是人类所创作的最长的诗歌之一——当然,除了卅猫百科。这首长诗本身有时由无数较短的诗歌组成,有普通的、不带魔法的诗歌,也有咒文。这无数的诗歌交织在一起,组成一张大网。任何魔法——以及语言——想要越过帝国的国境线,都要经过这张网的筛选。

1234
AlephAlpha

AlephAlpha

40 日志
9 标签
RSS
Creative Commons
© 2019 AlephAlpha
由 Hexo 强力驱动 v3.8.0
|
主题 – NexT.Pisces v7.0.1
Powered by LifeViewer